logo2 logo1 logo3
  • 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中国优秀中医期刊
  • 中国优秀科技期刊
  • 江苏省双十佳期刊
  • 江苏省精品科技期刊
  • 中医药科技期刊分级目录T2级
高级检索

《伤寒杂病论》治呕吐方中“角药”运用思想探析

程松, 袁晓琳, 赵珍, 任倩倩, 王宇, 过伟峰, 石冬燕

程松, 袁晓琳, 赵珍, 任倩倩, 王宇, 过伟峰, 石冬燕. 《伤寒杂病论》治呕吐方中“角药”运用思想探析[J]. 江苏中医药, 2025, 57(3): 66-68. DOI: 10.19844/j.cnki.1672-397X.2025.03.018
引用本文: 程松, 袁晓琳, 赵珍, 任倩倩, 王宇, 过伟峰, 石冬燕. 《伤寒杂病论》治呕吐方中“角药”运用思想探析[J]. 江苏中医药, 2025, 57(3): 66-68. DOI: 10.19844/j.cnki.1672-397X.2025.03.018

《伤寒杂病论》治呕吐方中“角药”运用思想探析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程松,男,本科学历,副主任中医师,从事中医内科(脑病科方向)研究

    通讯作者:

    石冬燕,博士研究生,主治中医师。sdyalyl@126.com

  • 摘要:

    《伤寒杂病论》治疗呕、吐、干呕的方剂众多,论述详尽,其中蕴含的“角药”配伍运用思路,严谨精妙。角药是介于单味中药、药对与方剂之间的一种特殊形式,其基于中医基础理论,以辨证论治为核心,根据各药独有的性味归经、升降沉浮等特点严谨配伍而成,各药味之间有增效、减毒等作用。张仲景临证灵活运用“角药”配伍,发挥其解表降逆、清热和中、散寒化饮、温中降逆等作用治疗呕吐,总能切中病机、治病求本,可为现代中医临床治疗呕吐提供借鉴与参考。

  • 呕吐是指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迫使胃中之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种病症,其中有声有物为呕,有声无物为干呕,有物无声为吐[1]。《伤寒杂病论》为张仲景所著,经后世医家整理分为《伤寒论》《金匮要略》两部。《伤寒论》论及呕吐的条文达70余条,《金匮要略》列“呕吐哕下利病脉证”篇予以详述,足见仲景对呕吐辨治之重视。角药由3味药组成,相互之间满足相须相畏、相反相成、协同相辅这三类关系中的2种,是介于单味中药、药对与方剂之间的一种特殊配伍形式[2]。角药是基于中医基础理论,以辨证论治为核心,根据各药独具的性味归经、升降沉浮等特点,严谨配伍而成,配伍运用时能发挥增效、减毒等作用,具有“三足鼎立”“互成犄角”之势[3]。仲景《伤寒杂病论》中出现的方剂为后世医家所推崇,奉为经典。本文以仲景治疗呕吐处方为基础,分析其中独立成方之角药、作为方剂核心部分之角药、作为方剂辅助部分之角药的功效组成和配伍特色,以期为临床辨治呕吐提供思路。

    此三味药为《金匮要略》小半夏加茯苓汤(半夏一升、生姜半斤、茯苓三两)的组成药物,用于治疗卒然呕吐,伴心下痞、膈间有痰饮而眩悸者[4]51。其中半夏健脾化痰、降逆止呕为君,生姜宣发阳气、散寒利水为臣,二药相须为用,一宣一降,胃气条达则呕吐自止;茯苓淡渗利水、止眩定悸为佐,助生姜化饮、半夏化痰。

    此三味药为《金匮要略》大半夏汤(半夏二升、人参三两、白蜜一升)的组成药物,用于治疗胃反证,症见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吐出宿食清冷不化[4]74。其中半夏用量达二升,量大力宏,重在开散寒气、降伏逆气以止呕。同时配以补益脾胃之人参、补虚润燥之白蜜。半夏配人参则健脾化饮而不伤正,人参配白蜜则补中之力强。

    此三味药为《金匮要略》猪苓散(猪苓、茯苓、白术各等分)的组成药物,用于调治饮邪内停所致呕吐[4]73。其中猪苓主“利水道”(《神农本草经》),与茯苓相须为用,共奏利水化饮之功。茯苓与白术相伍则功专健脾,使脾胃健旺,水邪下行。水饮去,膈热消,则胃阳来复,呕吐自止。三药虽无止呕功效,实为治病求本,令邪去正安,不治呕而呕自止。原文制成散剂,取“散者散也”之意,使水饮得散,中阳复运,气化水行,呕吐自除。

    此三味药为《金匮要略》干姜人参半夏丸(干姜、人参各一两,半夏二两,末之,以生姜汁糊为丸)的组成药物,用于治疗胃虚寒饮的恶阻证,为症见“妊娠呕吐不止”的主方[4]86。妊娠呕吐不止,呕吐剧烈,反复发作,迁延难愈,导致下实中上虚。中焦虚寒,则痰饮凝结不化,胃失和降,呕吐迁延反复。妊娠下实,气逆上冲则呕吐频作。以干姜温中散寒化饮、半夏蠲饮降逆止呕,二药相须为用,温中止呕。同时配以人参补中益气、健脾和胃、扶正安胎。三药制末,以生姜汁糊丸口服,可增止呕之力,且服法甚为精妙:一则因妊娠恶阻,汤药难下,丸药便于受纳;二则妊娠恶阻非一日之功,需丸药缓图,以收补益之功。

    此三味药为《伤寒论》四逆汤(甘草二两、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5]9和通脉四逆汤(甘草二两、附子一枚、干姜三至四两)[5]48的组成药物。两方均治疗虚寒呕吐、阴盛格阳之证,但四逆汤主治阳郁厥逆及肝脾气郁之证,通脉四逆汤主治少阴病、阴盛格阳之证。若呕吐日久,膈上有寒饮,脉弱不出,乃阴盛格阳,阳虚欲脱之危候。附子为辛甘大热之品,具有补火助阳、散寒止痛之功,性走而不守,乃“回阳救逆第一品药”。附子与干姜均为辛热峻烈之品,两者配伍增破阴回阳之力;佐以辛甘温热之甘草,一可解附子之毒,二可缓姜附之峻烈,三有补益中气、护阴回阳之功。

    此三味药为《伤寒论》栀子生姜豉汤(栀子十四枚、香豉四合、生姜五两)的组成药物,用于汗吐下后、热郁胸膈兼呕吐之证[5]17。此处之“呕”为郁热迫胃挟饮气上逆所致,故仲景在栀子豉汤基础上加生姜以降逆止呕、和胃散饮,并协同栀、豉宣泄火郁之邪。仲景不选半夏止呕,虑其温燥而不利于发散火郁。

    此三味药为《伤寒论》葛根加半夏汤(葛根四两,麻黄三两,桂枝、芍药、甘草各二两,半夏半升,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的核心组成药物,用于治疗太阳与阳明合病之呕逆[5]109。其中葛根辛凉升散、解肌发汗以解表邪,配伍蠲饮化痰、降逆止呕之半夏,两者相须为用,一升一降、一凉一温,驱邪外出。邪去正安,胃气来复则呕止。生姜配半夏止呕之力强、葛根解表驱邪之力胜。该方乃后世医家治疗不下利但呕的基本方。

    此三味药为《伤寒论》大柴胡汤(柴胡半斤、黄芩三两、芍药三两、半夏半升、生姜五两、枳实四枚、大枣十二枚、大黄二两)的核心组成药物,用于治疗少阳病邪结较重,偏于半里而呕不止[5]19。少阳与阳明证俱见,腑气不通、胃气不降,发为“呕不止、心下急”之急症,法当表里双解。重用生姜以温胃散寒、和中降逆止呕,效专力宏,兼制大黄之苦寒伤中。生姜配伍散寒蠲饮、降逆止呕之半夏,增止呕之力以治标。大黄入阳明,泻热通腑,腑气通、胃气和,呕自止。半夏配以大黄,一升一降、一温一寒,畅气机、调寒热,助呕止。

    此三味药为《伤寒论》吴茱萸汤(吴茱萸一升、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的核心组成药物,用于暖肝散寒止呕[5]39。吴茱萸主“温中下气,止痛,咳逆寒热”(《神农本草经》),其性热祛寒、辛散苦泻,擅暖肝止呕,其平肝气、泄胃浊之功最速;配伍大剂量之生姜以散寒降逆止呕,助吴茱萸泄胃浊;佐以人参健脾和胃、调和诸气,以防辛散耗气伤阴。

    此三味药为《伤寒论》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各三两)[5]53、黄连汤(黄连、甘草、干姜、桂枝各三两,人参二两,半夏半升,大枣十二枚)[5]32、乌梅丸(乌梅三百枚、细辛六两、干姜十两、黄连十六两、当归四两、附子六两、蜀椒四两、桂枝六两、人参六两、黄柏六两)[5]51和《金匮要略》半夏泻心汤(半夏半升,黄芩、干姜、人参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甘草三两)[4]73的核心组成药物,四方皆为温清并用、辛开苦降止呕的代表方。其中黄连苦寒清降,专清里热以和阳止呕;干姜辛热宣散,擅温中寒以和阴止呕。二药并用,一寒一热,正合寒热并用以和阴阳、辛苦合用以复升降之意。人参健脾益气、补虚和中,兼防黄连苦寒伤阳、干姜辛热伤阴。三药配伍,温清并用、调和寒热、补益脾胃,以复气机升降,使呕吐自止。

    此三味药为《伤寒论》黄芩加半夏生姜汤(黄芩三两、芍药二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半夏半斤、生姜一两半)[5]31及生姜泻心汤(生姜四两、甘草三两、人参三两、干姜一两、黄芩三两、半夏半升、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5]28的核心组成药物,用于治疗太阳与阳明合病致呕吐伴下利。其中黄芩为治疗热利之良药;生姜、半夏为止呕圣药,擅治呕吐、干嗳食臭。黄芩配生姜,一寒一热、温清并用,增止呕治利之功;黄芩配半夏,调畅气机,使呕止利停。

    此三味药为《金匮要略》十枣汤(大枣十枚,甘遂、大戟、芫花各等分)的核心组成药物,三药均为攻逐水饮消肿之峻烈之品,用于治疗饮留胁下之呕吐[4]50。《医宗金鉴》[6]言:“甘遂、芫花、大戟三味药,皆辛苦气寒而禀性最毒,并举而用之,气味相济相须,故可直攻水邪之巢穴,决其渎而大下之,一举而患可平也。”十枣汤所主之呕吐为水饮壅盛于里,水气犯胃所致,非一般止呕药物半夏、生姜所能胜任,故用攻逐水饮、釜底抽薪之法,使水饮去、胃气顺,不止呕而呕自止。

    此三味药为《伤寒论》五苓散(猪苓十八铢、泽泻一两六铢、白术十八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半两)[5]16和猪苓汤(猪苓、茯苓、泽泻、阿胶、滑石各一两)[5]37的核心组成药物,其中五苓散主治“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猪苓汤主治“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两方治疗呕吐之病机相同,皆为水饮内停,蓄结中焦,上逆犯胃而吐。三药配伍,利水逐饮之力强,水饮去则呕吐止。

    此三味药为《伤寒论》竹叶石膏汤(竹叶二把、石膏一斤、半夏半升、麦冬一升、人参二两、甘草二两)[5]58和《金匮要略》麦门冬汤(麦冬七升、半夏一升、人参二两、甘草二两、粳米三合、大枣十二枚)[4]29的核心组成药物,用于热病之后,余热未尽,气阴两亏,虚热上炎所致气逆欲呕。两方麦冬用量均大于半夏,重在育阴清热;人参养阴生津,与麦冬相配共奏气阴双补之效,气阴足、胃气复,则呕逆停;半夏辛燥止呕易伤阴,与麦冬配伍则滋而不腻、相反相成;人参兼顾护脾胃之气,以防半夏耗气伤阴。三药配伍,主从有序,润降得宜,降逆止呕之功显著。

    此三味药为《伤寒论》桂枝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5]5和《金匮要略》桂枝芍药知母汤(桂枝四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麻黄二两、知母四两、生姜五两、白术五两、防风四两、附子二两)[4]20的组成药物,用于干呕、温温欲吐之兼证。方用辛甘而温的桂枝解肌发表、外散风寒,风寒得解则呕自止;生姜配伍桂枝,既能助桂枝解肌散邪,又能温中止呕;芍药与桂枝相须为用,调和营卫、滋阴和阳,中焦得畅则呕吐自止。

    此三味药为《伤寒论》小青龙汤(麻黄、芍药、干姜、细辛、甘草各三两,五味子、半夏各半升)的组成药物,用于治疗太阳伤寒兼水饮内停之呕吐[5]11。方用辛香走窜之细辛以温阳散寒化饮,与干姜相须为用,温阳化饮之功倍增,寒饮去则呕自止;半夏蠲饮降逆止呕,与干姜合用增温中止呕之力。

    此三味药为《金匮要略》附子粳米汤(附子一枚、半夏半升、甘草一两、粳米半升、大枣十枚)的组成药物,用于脾胃虚寒、水饮上逆之呕吐兼证[4]39。方用附子辛温散寒止痛以治其本,寒去则呕自止;配伍辛温之半夏,开散寒气,降伏逆气止呕以治其标。因腹痛呕吐剧烈,汤药难以下咽,粳米之用精妙,一则缓腹痛之急,二则顾护胃气,三则便于受纳。

    此三味药为《伤寒论》小柴胡汤(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半夏半升、甘草三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的组成药物,用于邪在少阳或寒热错杂之呕吐兼证[5]18。少阳邪热迫胃,胃气上逆致呕而发热者,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和胃降逆。方用黄芩苦寒药,清泻邪热,使少阳胆腑邪热内清;柴胡味苦微寒,疏解少阳。两者联用,一清一解,外透内泻,疏解少阳半表半里之邪,邪去正安则呕吐自止。半夏配伍黄芩,调和肠胃兼消痞除烦。

    此外,仲景于《伤寒杂病论》所述止呕方剂中的角药配伍尚有很多,如半夏泻心汤中的半夏、人参、干姜,橘皮竹茹汤中的竹茹、橘皮、生姜,柴胡桂枝汤中的半夏、人参、生姜,等等。鉴于配伍特色与上述内容重合之处甚多,在此不一一详述。

    呕吐可见于临床的多种病证中,临证取方当根据不同的病因病机具体辨证用药。正如仲景治疗呕吐,或解表降逆,或清热和中,或散寒化饮,或温中降逆,总是切中病机、治病求本,不单纯见呕止呕,可为现代中医临床治疗呕吐提供借鉴与参考。纵览《伤寒杂病论》书中多次出现“若呕者加半夏、生姜”“呕者复内半夏以去其水”“呕者,加生姜二两”等论述,可见半夏和生姜为仲景治疗呕吐的专药。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半夏可以通过抑制呕吐中枢发挥止呕功效,并能减少胃酸分泌、保护胃黏膜[7];生姜能够止呕、抗炎、抗溃疡,其止呕镇吐作用较干姜更强[8]

  • [1] 周仲瑛. 中医内科学[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7: 205.
    [2] 廖华君, 文小敏. 从空间层次角度探讨经方"角药"的配伍规律[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4): 1675.
    [3] 廖华君, 章金宝, 钟玉梅, 等. 经方组方规律的文献研究[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 37(6): 337.
    [4] 张仲景. 金匮要略[M]. 胡菲, 高忠樑, 张玉萍, 校注. 福州: 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1.
    [5] 张仲景, 著. 王叔和, 撰次. 伤寒论[M]. 叶磊, 张庆凯, 点校. 郑州: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7.
    [6] 吴谦. 医宗金鉴[M]. 鲁兆麟, 主校. 石学文, 高春媛, 王新佩, 等点校. 沈阳: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 9.
    [7] 周亚丽, 杨萍, 李喜香, 等. 半夏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及其质量标志物(Q-Marker)预测[J]. 中草药, 2024, 55(14): 4939.
    [8] 王欢欢, 孔巧丽, 郭琴, 等. 生姜的古代文献沿革分析及现代药理研究进展[J].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2021, 32(10): 158.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3
  • HTML全文浏览量:  1
  • PDF下载量:  3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修回日期:  2024-12-27
  • 网络出版日期:  2025-03-12
  • 刊出日期:  2025-03-04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