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观察加味二妙散对咪喹莫特诱导的银屑病样皮肤损伤小鼠模型的防治作用,从炎症因子角度初步探索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方法 取50只SPF级BALB/c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甲氨蝶呤组和加味二妙散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0只,另取10只同类小鼠作为空白对照组。剃除各组小鼠背部2 cm×3 cm范围内的毛发,空白对照组小鼠每日外涂凡士林,其余各组小鼠每日外涂咪喹莫特建立银屑病模型,连续8 d。造模同时,每日8时、14时对各组动物进行灌胃给药,甲氨蝶呤组给药量为2 mg/(kg·d),加味二妙散低、中、高剂量组给药量分别为6.15、12.30、24.60 g/(kg·d),空白对照组与模型组灌胃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给药与造模同时进行,连续8 d。每日监测小鼠体质量,给药结束后比较各组小鼠体质量变化率;观察各组小鼠背部皮损区域外观变化情况,进行银屑病皮损面积与严重程度指数(PASI)评分。给药结束后取各组小鼠皮损处皮肤,苏木素-伊红(HE)染色后镜下进行病理形态学观察;取血清,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白细胞介素(IL)-17A、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取脾脏、胸腺,称取质量后计算各组小鼠脾脏、胸腺指数;使用皮肤水分测试仪检测各组小鼠皮肤含水率;取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加味二妙散高剂量组、甲氨蝶呤组小鼠皮损处皮肤组织,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法)检测丝聚蛋白(filaggrin,FLG)含量。
结果 模型组小鼠体质量较给药前降低,降低幅度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加味二妙散高剂量组、甲氨蝶呤组小鼠体质量较给药前降低,降低幅度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也明显低于加味二妙散低、中剂量组(P<0.01)。模型组小鼠背部皮损区处大片红斑分布并附有厚层鳞屑,各治疗组小鼠皮损均较模型组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以加味二妙散高剂量组和甲氨蝶呤组改善最为明显。模型组小鼠PASI各单项评分及总分均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除加味二妙散低、中剂量组红斑评分外,各给药组小鼠PASI各单项评分及总分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加味二妙散高剂量组小鼠红斑、鳞屑评分及PASI总分与甲氨蝶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小鼠脾脏指数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胸腺指数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P<0.01);各给药组小鼠脾脏指数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甲氨蝶呤组小鼠胸腺指数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HE染色结果显示,模型组小鼠皮损部位表皮增厚,角质层表现为角化不全或角化过度,真皮层可观察到炎症细胞浸润;各给药组小鼠病理损伤均显著减轻,以甲氨蝶呤组和加味二妙散高剂量组改善最为明显。模型组小鼠血清IL-17A、TNF-α含量均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各给药组小鼠上述指标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其中加味二妙散高剂量组、甲氨蝶呤组小鼠上述指标均明显低于加味二妙散低、中剂量组(P<0.01)。模型组小鼠皮肤含水量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P<0.01);各给药组小鼠皮肤含水量均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其中加味二妙散高剂量组、甲氨蝶呤组小鼠皮肤含水量明显高于加味二妙散低、中剂量组(P<0.01)。模型组小鼠皮损部位皮肤组织Filaggrin水平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P<0.01);加味二妙散高剂量组、甲氨蝶呤组小鼠Filaggrin水平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此2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加味二妙散对上述各指标的改善作用表现出一定的剂量依赖性。
结论 加味二妙散对咪喹莫特诱导型银屑病模型小鼠的皮损有改善作用,其作用可能与抑制炎症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