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丹溪与薛己对“阴虚”的认识及证治思路比较
-
摘要: “阴虚”相关论述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渐得到丰富和发展。滋阴派与温补学派皆十分重视阴虚证的治疗。滋阴派代表人物朱丹溪以“阳有余阴不足论”和“相火论”为基础,将阴虚火旺大致分为两类治之:阴血虚而火旺者,予四物汤加知母、黄柏养血兼以泻火;阴精虚而火旺者,予大补阴丸滋阴兼以泻火。温补学派代表医家薛己为矫时人滥用苦寒之偏弊,首倡温补法治疗阴虚证。薛己认为阴虚即是脾虚,脾为至阴,故在治疗时尤其重视补益脾胃,善用补中益气之法,并强调滋补化源,常脾肾阴阳双补,并在此基础上创制了朝夕补法,将补中益气汤与地黄丸同用,对足三阴虚大有裨益。两位中医大家论治阴虚的方法看似相悖,实则是对阴虚认识的不同及证治思路的进一步拓展,通过比较两者对阴虚的认识和证治思路,可以更好地服务于临床诊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