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周围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者的中医证型与血栓相关凝血标志物水平的关系。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老年急性周围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者160例,根据不同中医证型分为脾肾阳虚证组、血瘀湿重证组、湿热下注证组,比较各组患者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及血栓标志物血栓调节蛋白(TM)、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物复合物(PIC)和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复合物(t-PAIC)的差异。结果: 160例老年急性周围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者中脾肾阳虚证67例,血瘀湿重证51例,湿热下注证42例。3种证型患者的凝血指标PT、AP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湿热下注证组FIB与D-D水平均明显高于脾肾阳虚证组和血瘀湿重证组(
P<0.05) ,脾肾阳虚证组和血瘀湿重证组FIB与D-D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3种证型患者的血栓标志物TM、t-PAI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脾肾阳虚证组TAT水平明显高于血瘀湿重证组和湿热下注证组(
P<0.05) ,血瘀湿重证组与湿热下注证组TA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血瘀湿重证组PIC水平明显高于脾肾阳虚证组和湿热下注证组(
P<0.05) ,脾肾阳虚证组与湿热下注证组PI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160例老年急性周围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者的中医证型分布以脾肾阳虚证为主,血瘀湿重证次之,湿热下注证相对较少。其中湿热下注证患者的FIB与D-D水平最高,脾肾阳虚证患者TAT水平最高,血瘀湿重证患者PIC水平最高。不同中医证型老年急性周围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者的血栓相关凝血标志物水平可与中医学理论相印证,FIB、D-D、TAT、PIC水平可为老年急性周围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者的中医辨证分型提供客观依据。